- 中医治疗包皮的方法有哪些
- 作者:马鞍山男科医院来源:未知 时间:2010-04-20 关注人数:

包皮的发展快,病期短,发病的年龄一般在于40岁左右,男性要多于女性。下面介绍包皮的中医治疗法。
包皮是最常见的口腔癌,男性多于女性。包皮多数为鳞癌,尤其在舌前2/3部位,腺癌较少见,多位于舌根部,舌根部有时也可发生淋巴上皮癌及未分化癌。包皮多发生于舌缘,其次为舌尖、舌背及舌根等处,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。一般恶性程度较高,生长快,浸润性较强,常波及舌肌,致使舌运动受限,使说话、进食及吞咽均发生困难。包皮向后可以侵犯舌腭弓及扁桃体,晚期包皮可蔓延至口底及颌骨,使全舌固定。发生继发感染或舌根部癌肿常发生剧烈疼痛,并放射至同侧头面部。因舌体具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,并且舌的机械运动频繁,因此包皮转移较早且转移几率较高。舌背或越过舌体中线的包皮可以向对侧颈淋巴结转移;舌前部的癌多向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、中群转移;舌尖部癌可以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,舌根部的癌不仅转移到颌下或颈深淋巴结,还可能向茎突后及咽后部的淋巴转移。包皮还可发生远处转移,一般多转移至肺部。

中医治火毒瘀结型包皮
热甚者加川连、黄柏、黄芩、山栀、竹叶、山豆恨、制川军等;毒盛者加七叶一枝花、自花蛇舌草、蜀羊泉、石上柏、天葵子、龙葵等抗癌解毒;局部硬结者加夏枯草、山慈姑、贝母、海藻等软坚散结;不寐加炒枣仁、柏子仨、夜交藤、合欢皮;纳少加谷麦芽、焦山楂、佛手片;便溏加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。
包皮多由心脾毒火或阴虚火毒熏蒸所致,初期多为实热之征,继则本虚标实,晚期可出现正气衰败之象。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清热泻火、解毒散结为原则,或佐以扶正之品,能减轻痛苦,延长生存期、提高存活率。中医药除了运用辨证施治外,也可运用单方、验方及外治法等,可提高疗效。本文重点探讨火毒瘀结型。
主证:舌的一侧出现结块,触之较硬,或伴溃疡、糜烂,合并感染时伴灼痛,有时流涎,口气腥臭,间有烦燥,便秘、溲赤、舌质红或红紫,苔薄黄,脉细弦。
治法:泻火清火,化瘀解毒,消肿散结。
方药1:仙方活命饮(《外科发挥》)加减。炮山甲10g,天花粉15g,白芷10g,赤芍10g,制乳香5g,制没药5g,皂角刺10g,当归尾10g,陈皮10g,金银花20g,夏枯草15g,大黄6g,山慈姑30g,生甘草5g。
热毒炽盛,溃破而成翻花状者,加蚤休15g,半枝莲15g,马勃3g;热毒蕴结,气滞血瘀、疼痛难忍者,加全蝎3g,露蜂房10g;热毒阴虚,口干舌红,光剥无苔者,加生地15g,玄参10g,鲜芦根20g;颈项结块者,加昆布10g,海藻10g。
方药2:导赤散(《小儿药证直诀》)、犀角地黄汤(《千金方》)加减,生地20~30g,木通6~9g,生甘草梢3g,竹叶9g,犀角3g(水牛角30g代之),生地黄30g,白芍12g,丹皮9g。
分析:导赤散为清心火,利小便的方剂,心经热盛,火炎于上则口舌生疮。方中生地黄凉血,竹叶清心,木通降心火、利小便;生甘草梢泻火全方具有清心凉血、利水导热之功。犀角地黄汤中犀角清热凉血、并能解毒,(因犀角药源稀少,价格昂贵,每以水牛角代之)。自芍和营泄热;丹皮泻血中伏热,凉血散瘀。两方合用适用于火毒瘀结型包皮。
分析:方中炮山甲、皂角刺消肿溃坚;当归、赤芍、制乳香、制没药活血散瘀,通络止痛;山慈姑、天花粉、夏枯草、白芷、陈皮祛风化痰、软坚散结;金银花、大黄、甘草清热解毒。全方共奏消肿软坚、活血止痛、清热解毒之功。为治疗包皮热毒蕴结,肿块日久或颈淋巴结转移而正气未衰者。
上述为中医治疗包皮的方法的具体解说,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听从医生的安排,不要吃带有刺激性的食物,免的病情恶化。
- 上一篇:中医治疗包皮的特色方案
- 下一篇:包皮的早治疗